有人拍黑皮是因為興趣,有人則當成每日的例行運動,有人把拍到的黑皮照片私人收藏,有人卻把它用來作教育推廣成為一種志業。我呢?自己拍黑琵到底是為了甚麼?工作、興趣、還是一種呼喊或是逃避?
根據林文宏所編著的「台灣鳥類發現史」中整理,黑面琵鷺在台灣最早的發現紀錄是史溫侯於西元1864年3月7日與友人飲酒作樂,席間要到的兩隻琵鷺。當時對於琵鷺的分類資料甚少,加上成鳥亞成鳥和冬羽夏羽間的諸多差異,讓當時的史溫侯以為自己解開了琵鷺之謎,認為黑面琵鷺與白琵鷺根本是同一種鳥。
不過這樣驚人的重大發現很快被他自己推翻,因為10天之後友人又送給他一對琵鷺,讓他的分類不堪一擊更加混淆,以至於他最後仍無法肯定到底這4隻究竟是甚麼鳥?
史溫侯〈或是稱為斯文豪〉當時的身分是英國駐台副領事,是外國第一位駐台的外交官,而台灣在清朝末年仍然是一個化外之地,一個不被重視的偏遠小島,一個沒有被開發的福爾摩沙,對於一個本業是外交官的博物學家來說,這種地方無疑是個天堂。
史溫侯駐台時間不過短短1861-1866數年,但其間在台灣各處調查採集,涵蓋各種領域的命名整理成果輝煌,光是鳥類就發現記錄了226種,黑面琵鷺和白琵鷺只是其中的 一段小插曲而已。
史溫侯所採集的4隻琵鷺標本,後來經由格蘭特及拉都西的檢視鑑定,認為其中1號標本是白琵鷺之外,其他3隻都是黑面琵鷺。
當時史溫侯得到4隻琵鷺的地點是台北縣淡水港,根據他的文章寫道:「在淡水河上有一對或更多的大型琵鷺於冬季經常可見......」,當時的生態環境黑面琵鷺的度冬區顯然遠及北部,現在除了南部之外,北部只有宜蘭還能發現少量黑琵的度冬族群。
相關文章:
黑面琵鷺 - 曾文溪口保護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