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去年大約也是這個時候來到台東標蝶,臨行前看了氣象預報,溫度17-23度C的多雲天氣,今年蝴蝶又回到老地方,就在工作站附近,所以不需要像去年一樣爬山涉水,應該會輕鬆許多。



工作站是間廢棄的工寮,有兩間小房間可以擠10人左右,多的人就在外面搭帳篷過夜,屋前的小空地是廚房兼課堂,白天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之後,晚上布幕一搭,電腦連上單槍一打,就變成分享工作成果與心得的教室。

我看著屋頂上的多肉植物,有點眼熟,像是落地生根之類的葉子,卻開著四瓣黃色的小花,一群小灰蝶鬧哄哄的圍繞著飛舞。

「可以上去嗎?」我問山豬,他是我們這次來當義工的聯絡人〈他的部落格很精采,專門報導台東在地的觀點,vs山豬fax台東-Yahoo奇摩部落格〉。

「可以啊!我做了一個梯子,那上面有一個台灣黑燕蝶的棲地,族群很穩定。」山豬得意地說道。

山豬口中所說的梯子其實只是兩根木頭交叉,從屋後的山壁斜斜搭在屋頂上,有點像獨木橋,其中一根已經乾枯,另一根是被吹倒還活著的樹幹。

「我先上去看看穩不穩,去年有個女生差點掉下去,我為了救她還受了傷。」山豬一副不以為意的臉色。

還好距離很短,中間還有支撐,稍微平衡一下也上去了。



一站上去才發現,原來屋頂上全都長滿了這種景天科的植物,連著花莖約有膝蓋高度,怪不得有這麼多黑燕蝶。水泥的屋頂只能聚積一些枯枝落葉,包裹著淺淺的一層沙土,但是對於多肉植物來說,這種跟岩壁差不多的棲地,排水良好日照充足,正適合族群的繁衍。原本山豬他們想清乾淨,後來發現植物與台灣黑燕蝶之間的關係遂保留下來,奇怪的是我去年怎麼完全沒有注意。





台灣的黑燕蝶有兩種,除了體型大小差異之外,外觀都很相似,漆黑的翅背有不明顯的白色小括弧,看起來就像黑色一般。上翅腹面靠近基部的地方多兩顆黑斑的是 - 霧社黑燕蝶,像本種這樣乾淨空白的是 - 台灣黑燕蝶。兩種都以景天科的花苞和葉片為食草,生活區域不會離開寄主植物太遠。我們吃完午餐之後上去,剛好還有一些陽光,許多的黑燕蝶正在展翅曬太陽,非常平易近人的小傢伙,意思就是完全不怕人啦,隨便你怎麼拍都沒關係。







去年在墾丁的貓鼻頭公園曾經和牠有一面之緣,不過那次的主題是裙礁海岸,所以只匆匆拍了一些食草,並沒有仔細觀察,生長在礁岩海岸的山壁上也有許多景天科植物,植株較矮,花也較圓短肥厚,有點像小燈籠草。回來查資料問老師研究了一番,幼蟲有個奇怪的特性,會鑽進肉質的葉片之中覓食。



這次來總算弄清楚是什麼意思了,幼蟲由葉下啃出一個洞潛入葉肉之中,卻不會咬破上下表皮,像個小型鑽土機一般,一面前進啃食一面向後排泄,透著光可以清楚看見生命的軌跡,真是太奇妙了。彎下腰隨便找就發現好多半透明的葉子,裡面都是大隻的幼蟲,照小灰蝶的身長來看都接近終齡階段,所以應該有蛹。



果然飛鼠馬上翻出了幾個,大部份位於葉柄靠近莖的地方,顏色暗黑,可能都是死蛹,只有一個新鮮的。



這時節多數的花朵都已經凋謝乾枯,但有幾株小苗還兀自挺著花苞,翻著翻著瞄到了一個小白點,像半個切開的高爾夫球,是卵。



不過另一個卵卻是形狀扁平且刻紋較細,產卵的位置相同,皆在花苞上,這下我可弄糊塗了,到底哪顆才是台灣黑燕蝶的卵呢。





為了方便觀察,帶了一株植物回來種在花盆裡,其中一隻幼蟲還未到家就已經就定位準備化蛹,正好記錄到前蛹階段。扁平的卵也孵化了,幼蟲遍尋不著,原來鑽進花苞裡去了,不過只是驚鴻一瞥,未能見到全貌,有可能潛入葉肉之前是先在花苞裡討吃,至於真相如何?幾齡之後才開始改變飲食習慣?就得慢慢觀察記錄了。

欲知後勢如何?且待下回分解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恐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