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到澎湖的前幾天,我們刻意地放慢步伐,沒有租摩托車,因為步行是認識和探索一個地方最好的方式,既溫和又環保,不像機動車輛這麼吵雜與速食。
走路有一種緩慢的、悠閒的節奏,在行走的當下,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接收和消化感官所獲得的資訊,轉換的過程也極其精緻,像釀酒一樣,將材料收集起來先放在一起,看看時間會將它變成什麼?旅行的第二天,我們發現了公車總站,嚴格來說應該叫「澎湖縣政府公共車船管理處」,聽起來像某種時光機器一般,讓我們躍躍欲試。於是我們去問了售票櫃檯車子的路線,最遠的車班是到西嶼的外垵,要坐一個多鐘頭,有空調,全票票價93元,哇還真不便宜。售票小姐看我們仰頭看時刻表有點累,直接給了我們一張小單子,上面詳列了各線班車的時間表,包括會經過哪些小村落都註記的一清二楚。我們三人討論了一會,選了隔天早上08:55經中屯內垵開往外垵的公車,既然要坐就選最遠的,來個公車之旅。

隔天在青年活動中心吃完早餐,轉個彎就到了公車站,天氣因為帕布颱風的關係有些陰沉。離開車還早,讓我們有時間可以看看這個不大的車站,柱子上掛了許多老照片,果然是個時光機,一下就回到了1951年,那時「澎湖縣公共汽車管理處」剛成立,只有3輛大客車,還有男性售票員隨車服務。56年前的年輕小夥子現在應該80歲了吧,這些等車的阿伯當時還是小孩子咧。

更早之前的日據時代(1927年),那時跨海大橋(1965年興建,1970年完工)還沒有將西嶼連接起來,小客車只能開到湖西、沙港和雞母塢。

與離島之間的交通要靠交通船,所以後來才會變成車船管理處。早年船隻的設備較差,強烈颱風來襲往往造成船隻沉沒。

一位婆婆的衣服上有保平安的紅色印記,康府王爺和朱府王爺。

開車時間到了,外垵線的燈號亮起,感覺上好像回到高中上學趕公車的時候。



0855從馬公開往外垵的公車充滿了奇特的味道,由馬公街道陸續上車的乘客,除了一個小孩和青少年外,其他都是老人家。帶著從市場採買的蔬果肉類、日常用品,用塑膠袋裝著,生野的食材混合著老人的氣味,逐漸塞滿了整個車廂。我們沒有料想到會有這麼多人,原本的座位也不夠了,我們3人只好退站到車尾。

十點左右下了一個大斜坡,外垵到了,車廂只剩下3名乘客。


這個海邊的村落其實不小,有一間很大的廟,也許是天氣的關係並沒有什麼人在外面,碼頭邊搭了一個棚子彷彿要辦喪事。但是文明並沒有遺忘這個偏遠的村落,7-11的招牌立在港邊最明顯的位置。



剛下車沒多久雲層開始聚攏,黑乎溜溜地似乎要下雨了,望著海面突然有一種天涯盡頭的感覺。



有漁工趁著颱風的空檔在港邊整理漁具,熟練地穿著鉤子並固定在粗繩上。跟他攀談問他要抓什麼?
「抓ㄏㄨˊ啦!」一時沒會過意?
「你台北人聽沒有?」原來是大陸漁工!
「抓ㄏㄧˊ啦!」這次聽懂了。

裝好的鉤子一籃一籃排列整齊,這是延繩釣法的一種,俗稱「放鯤仔」。將一條很長的幹繩延放入水中,幹繩上每隔固定間隔即有一支繩,上繫魚鉤。漁獲種類多,如:鯛、加魶、沙魚、鯖魚等。

原本預計搭1150往馬公的車到通樑去吃中飯,問明了搭車的地方就在7-11前面。候車亭裡竟然也有營頭將軍的供俸,等車的人不多,一個老阿伯在我們旁邊吃著便當。為了確認這是撘車的站牌,我們問了那位阿伯,他搖了搖手,指指耳朵,原來聽不見。不過既然他也在這裡等應該沒錯吧,總不會有人大颱風天跑到外面來吃便當吧。半個鐘頭過去,公車沒來,阿伯吃完便當柱著雨傘走了,怎麼會這樣?打電話去「車船管理處」詢問,竟然回復我們說在修路啦,所以公車下不去又回轉了。啊,記的早上來路還好好的,不相信,先吃飯再等等看。果然下一班也沒來,真的路壞掉喔?用走的好了,一路上坡走回大馬路,哪有在修路?明明都好好的,被擺了一道。只好在路旁打電話請在二崁的小姨子來接我們。
後來才知道是因為辦喪事的關係,公車才沒有下去,因此我們的公車之旅只坐了一半就結束了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