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第二天清晨五點,我們在山上冷涼的微光中起了床,用冰澈入骨的山泉水驅走昨夜的酒意,用最快的速度用完早餐。當我們把午餐的飯糰塞入背包,坐上民宿主人阿道準備好的接駁貨車時,第一道陽光已經出現,照在這泰雅族人稱之為Cinsbu的地方。 這是鎮西堡的音譯,泰雅族語意指「 日照充足之地」,當初阿道的祖先們由南投縣仁愛鄉開始往北遷移,經過思源啞口、大霸尖山北稜、西納基山、秀巒然後到達鎮西堡、斯馬庫斯,日據時代為了方便管理並被強迫遷下山。其中鎮西堡因為陽光充分被選中居住,成為新竹縣尖石鄉秀巒村最早結社的部落,也是泰雅族北移的重要根據地之一。〈資料來源:阿道口述和基那吉文化觀光產業協會網站



而這裡除了可以領略泰雅原住民文化之外,最重要的天然資源當屬
薩克亞金溪和塔克金溪之間,面積廣大的原始林,其中並有數量龐大的檜木巨木群,這也是我們今日如此早起的原因,要去拜訪A區毒龍潭的巨木群。


〈中文叫"黏小奧德蘑",拉丁名是Oudemansiella mucida,這是一種可食的野菇喔!〉

十幾個人擠坐在阿道的貨車上,隨著蜿蜒的山路搖擺約20分鐘之後終於到達登山口,從這裡出發要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A區,一般遊客當日來回多選擇較近較好走的BC區。


〈可能是Gymnopilus sp.,中文可翻譯成"裸傘"〉

A區的毒龍潭我雖然沒有去過,但BC區我曾經去過兩次,已經見識過巨木的美,加上最近腳有些問題,所以不自覺地放慢速度,不久之後就落到隊伍的最後。



沒想到還有比我們走的更慢的,原來是竹師大專們研究蕈菇類的陳老師,她正專心的看著地面,小心翼翼地搜尋,彷彿森林裡埋藏著不為人知的珍寶。


〈是Calocera那一屬,中文叫膠角耳,和桂花耳長得很像〉

這下找到落後的藉口了,正憂愁中海拔的原始森林中找不到幾隻昆蟲,滿山的植物又像是緊閉不語的精靈,如今有個解碼的使者出現,我們當然是跟上了。


〈是多孔菌科,Polyporaceae〉

跟著陳老師,眼尖的她沒走幾步路就發現好東西,幽暗的森林地面不再只是腐敗枝葉的堆積,魔菇的寶盒突然打開了,許多平時看不見的真菌類都跑了出來。


〈好多棵黏小奧德蘑,聽起來有些像俄國人的名字〉

從樹冠層穿透的些許陽光像是舞台上的聚光燈,讓最底層依附在枯倒腐木的龍套腳色也有機會成為主角。


〈這是小菇屬,拉丁屬名是Mycena sp.〉

有些非常迷你可愛。


〈中文可以泛稱它是"猴板凳"或"層孔菌",拉丁學名是Fomitopsis sp.〉

有些非常巨大。


〈又一棵巨大的黏小奧德蘑像傘一般展開〉


可能是Resupinatus,這屬暫時沒有合適的中文名〉


是一種盤菌(子囊菌綱),學名是Bulgaria inquinans或同屬的成員 〉


〈這是我的最愛,也是我回來之後唯一記得名字的,
牛排菌,也叫牛舌菌,學名是Fistulina hepatica,據說可以長到手掌般大。〉


可能是鏽耳,屬名是Crepidotus〉


是栓菌屬Trametes,很可能是雲芝Trametes versicolor,是藥用真菌〉

各種的造型,不同的顏色,有些木生,有些土生,雖然我大都不知道名字,但卻無損發現探索的喜悅,彷彿這個森林我第一次踏入。




〈也
是小菇屬,拉丁屬名是Mycena sp.〉

休息時看著光影在林間游走,那原本陰暗之處因為有了光,也有了生命。











而這迷離的光線也同時刻畫出蕨類的曲折邊緣和羽狀葉脈,對著藍天仰望,那低下的與高聳的重疊在同等的平面,不分高下。



連一棵傾倒樹幹上的苔蘚都像是海底珊瑚礁般的絢麗。


〈在我們休息的木頭椅子下面有一大片黏小奧德蘑,打了四次之後終於記住她的名字。〉

最後我們雖然沒有走到A區,雖然沒有看見任何一棵被命名的巨木,雖然不記得陳老師所說的任一種菇名〈其實記得一種叫“牛排蕈”〉。但此行的收穫滿滿,驚奇總是在我們忽略的地方,也許就在我們休息處的腳下。

括弧內的蕈菇名稱感謝竹師大的陳老師細心提供解答,我們就像攀爬魔豆進入蘑菇森林的傑克,又多認識了許多有趣的菇菇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恐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