蛺蝶亞科裡的三線蝶家族總是令人在辨識時臉上三條線,因為他們之間實在太過相似,往往只是翅翼上花紋些許的不同,或是線條寬窄和斷續程度的差異,有時得注意腹面,有時得觀察背面,雖然大部分看到的就是那幾種,台灣三線或是琉球三線,但是細心的蝴蝶人看到每一隻三線蝶都不願輕忽,因為天堂可能就在細節中,常常發生的情形是回來之後比對圖鑑,才發現那隻看起來不怎麼樣的三線蝶竟是首拍。

第一次遇見白圈三線蝶是在往尖石宇老的路上,路旁一戶原住民人家總是把山泉水溢流在路旁,每次經過我總要放慢車速,瞄一眼潮濕的地上看有什麼蝴蝶光顧?這一隻普通的三線蝶就被我隨手紀錄歸檔在蝴蝶的資料夾中,那是偷懶的一個藉口,當時有趣的事情太多,我沒有心思去作仔細的比對分類。後來終於驗明正身之後發現,牠的特徵其實很明顯,後翅那一排甜甜圈就是牠的正字標記。

不管正面背面都有,所以還算是入門級的三線蝶。

 

不過只會辨識成蝶並不算真正瞭解牠的生態,最近一兩年我逐漸接受了一個觀念,就是分類除了型態上的特徵之外,其實還應該包括棲地的型態,食草的種類,產卵的位置選擇和生活史等,這樣才能完整地描述一『種』蝴蝶的存在。

比如說白圈三線蝶的食草是冬青科的燈秤花,這種植物常見於低海拔的山區,葉片小而多,除此之外根據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范義彬和呂勝由的研究,他們的食草還包括冬青科的烏來冬青(Ilex uraiensis Mori & Yamamoto)糊 樗(I. formosana Maxim.)白圈三線蝶喜歡將卵產於葉尖,通常會選擇下方清空且位於較暗處的枝條,燈秤花雖然很常見但是白圈三線蝶的數量卻不多,是屬於分佈普遍卻不常見的品種。

跟其他蛺蝶幼蟲的習性一樣,會利用葉脈製作隱藏身體的糞線。

 

 


一二齡幼蟲的型態大同小異分辨困難,到了三齡以後才逐漸有自己的樣子,白圈三線蝶的幼蟲比較像是單帶或是台灣單帶蛺蝶,身上都有漂亮如仙人掌般的棘刺,但是到了終齡階段體色變黃,同時棘刺基部的瘤凸轉成鮮艷的藍色,非常顯眼。

 

化蛹前的體色會逐漸變淡,蛹的頭部有彎曲的雙鉤,從側面看則是一個C形字母。

 

羽化前變色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恐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