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石牆蝶的觀察大部分是在六寮進行的。

沿著六寮溪緩緩的步行,狹長的河谷和高聳的樹林將陽光篩漏成點點迷離的光影, 輕輕地不帶一點重量,落在身上舒服極了。從步道入口走不到500公尺,有一處小小的平台,原先有個沒有水的水車,最近拆了遷到遊客中心前水池,這裡曾經是石牆蝶聚集的大本營。



蝶群聚集在水車旁的水泥地吸水,平攤的翅翼將地面鋪陳為一片迷離的地圖。這片水泥地之前是一片臨河的菜園,後來被國家風景區管理局整建成水車親水區,原來轉動的水車後來被堵塞停止之後,原本上百隻石牆蝶聚集的場面已不復見。如今水泥被剷除轉鋪為碎石子地,棲地的改變也改變了在此棲息的生物行為。



之前遊客少,步道的知名度還不高的時候,只有幾戶居民出入的產業道路充滿野趣,臨溪的路旁和山壁上草木繁盛,昆蟲蛙類伴我消耗不少時光。後來為了遊客安全,清理的像是市區的公園步道,向遊客中心的解說員抱怨,稍微有些改善,但已大不如前,不過倒是非常適合帶小朋友去做自然觀察探索。



而石牆蝶總是不會讓我們失望,有時意外的發現反而增添了許多探索的樂趣。



牠們無論是在泥地上吸水或是在樹梢上曝日,總會將一身斑駁的翅翼平展,有時還彼此用翅膀互相排擠爭取最佳位置,不過大部分的時候都能相安無事。





而逆光最能表現翅膀那迷走的紋路,那些曲曲折折,那些濃淡粗細,如此恰到好處委婉地散佈著。



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並沒有透過觀景窗,將相機接上廣角鏡頭悄悄接近,一群忘我忘我的飲者正酣醉,我估算著大概的最近對焦距離,慢慢地一步一步釋放快門,幾隻突然清醒的蝴蝶飛起,沒有預期的構圖成了最好的構圖。



六寮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石牆蝶呢?周圍茂密的森林也許是最佳的依賴。牠們幼蟲賴以維生的食草-桑科榕屬的植物這兒極為普遍,榕樹、糙葉榕,九丁榕都曾發現幼蟲的蹤跡。



叫小的幼蟲會躲在啃食過的葉片中脈,藉著枯黃的體色保護自己。





稍長的幼蟲的造形奇特,身上的肉棘可以用「頭角崢嶸」來形容,頭部的一對大犄角更是虎虎生風。





終齡幼蟲身上的黑斑和體色也隨個體有不同變化,遇到驚擾時會將頭部犄角放平,有時尾足會離開葉面,彷若即將騰空而起的飛龍。





不同的蛹體顏色呼應了週遭的環境生息狀態。



即將羽化的蛹已經出現地圖的紋路。



遭寄生無法羽化的蛹。



枯萎的落葉突兀地懸掛在綠意之中,見證了生命的無常與不確定。



因此下次當你在枝頭看見那迷離的身影時,即使是如此普遍易見的蝴蝶,也請為牠喝采吧!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恐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