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較其他鳥種的好動性格,風鳥也仿若是擅於沉思的動物。它們在開闊大地上單腳佇立,寂然不動的身姿,是最教人著迷的一幕;而牠們的灰褐羽色,包含層層無法形容的果敢與毅力,更讓人聯想起流浪、冒險與漂泊。        劉克襄.風鳥皮諾查



劉克襄在《風鳥皮諾查》一書中所描寫的主角皮諾查是一隻東方環頸鴴,在台灣算是分布非常普遍的水鳥,常成群出現在海岸的潮間帶,覓食的時候像忙碌的現代人,不斷地來回奔跑,捕捉小蟹和昆蟲為食。這本書在1991年6月就出版了,是劉克襄在《旅次札記》、《旅鳥的驛站》和《隨鳥走天涯》之後所發表的動物小說。之前雖然在書店翻過,但沒有深刻印象,當時覺得應該是寫給青少年看的勵志小說。最近因為觀察東方環頸鴴的繁殖,突然想起這本書就買了回來,仔細閱讀之後又有不同的想法,文體雖然簡單易讀〈我覺得蠻適合推薦給國中生〉,講的是一隻鳥對前輩的追尋,其實也包含了作者對生命價值和主流的不同詮釋,倒是符合我目前的某些心境,推薦給大家。



鴴科的水鳥有64種,除了南極大陸之外,世界各地都有分布。環頸鴴則因在脖子的地方有一圈黑色的頸帶圍繞而得名,在台灣最常見的有兩種,小環頸鴴和東方環頸鴴,兩者雖然體型大小相似,仔細觀察還是可以分辨出不同。



小環頸鴴個頭稍小〈16cm〉,頸環相連之外,眼眶周圍金黃色,所以又叫作〈金眶鴴〉。

 

東方體型較大〈18cm〉,頸環則幾乎不相連,眼眶也不明顯。但是我也看過頸環似乎快要相連的東方,就是上次港邊那隻苦命的公鳥。

 

東方的繁殖地在中國大陸、歐洲、日本、和中南美洲,在台灣多半是屬於冬候鳥與過境鳥,出現於每年10月到翌年4月。牠們主要活動於河口和潮間泥灘地帶,常和各類鷸鴴科水鳥覓食,在香山地區常見和黑腹濱鷸一起棲息。

   

嘴較長下彎的是黑腹濱鷸。海山漁港外灘地的蚵殼高灘是他們漲潮時的最愛,干擾較少,數量多時可到上千隻。

退潮時就在潮間帶獨自覓食,找的到牠嗎?

   

漲潮時會退到海岸附近的沙丘休息,一株枯乾的海馬齒,或是一坨稍微攏起的沙堆,就是牠們小小身軀躲避東北季風的好所在。

 

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策略,這是彰濱工業區的肉粽角海灘,為了抵抗強烈的海風,大批水鳥聚集在一起,密密麻麻已經分不出你我。

   

突然紅隼出現,一隻東方也許抵擋不了利爪與速度的攻擊,但是一大群東方的情況立刻改觀,群體的智慧讓他們逃過一劫。黑色的背羽和白色的腹羽不斷攪和翻轉,連旁觀的我也眼花撩亂,不知如何追蹤對焦了。

 

彰化的漢寶又不一樣,這裡漲潮直逼堤防,海邊幾乎無立足之地,水鳥群只好利用堤防內的漁塭,直接在光禿禿的水泥上休息。

牠們一律迎風而立,如果可以找著一個地上的小凹坑,就可以埋頸閉眼小寐一番,不然只好站著睡了。

 

到了翌年三四月,海岸邊又開始熱鬧起來,過境的風鳥群換上了返鄉的春裝,整個冬日灰撲撲的暗褐羽毛也起了變化。東方的母鳥還是一臉素顏〈左〉,但公鳥早已神采奕奕,滿面春風囉。

也許在旅程之中已經找好配對的侶伴。

 

在這個中途驛站稍事休息,補充體力之後,就等待南風將他們輕輕吹送,返回北方共築愛巢。

當候鳥們隨著春天逐漸遠離,不知道為什麼?有些風鳥選擇留了下來,牠們適應了南方的奥熱夏季,在沙丘的隱密之處,繼續低吟著風鳥的生命之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恐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